榴榴杂谈

温家宝何必闻赵色变[余杰]

榴榴杂谈 2024-06-15 07:24 出处:网络 作者:草原科多兽编辑:@榴榴
        在二零零六年人代会闭幕式的记者会上,温家宝的表现比起刚刚履新的时候来,有了长足进步。回答问题的速度稍稍加快,不再慢如蜗牛,引用古典诗词更加恰如其分,在涉及经济方面的问题时,诸多数据倒背如流,脱口而出。但是,一被问到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他立即恢复了“温吞水”的本色,常常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以官话、空话、套话来搪塞之。

        这次记者会上最精彩的一幕,是温家宝回答法国《世界报》记者的提问。法国记者的问题单刀直入:最近,前总理、前总书记赵紫阳先生在香港出版了一本书,在书中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放弃党的垄断权力,发展民主,保障人权。温总理在两会前夕发表了一篇文章,也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等问题。那么,温总理的文章是否受到赵紫阳的观点的影响?温总理如何评价赵紫阳?

        温家宝刚才还意气风发,一听这个问题,脸上的肌肉立即绷紧,嘴唇像一把铁锁。可见其内心之紧张。这一表情很像十七年前,他作为中央办公厅主任,陪同已经被罢黜的总书记赵紫阳去探望天安门广场的学生时的样子。那时,温家宝站在赵紫阳的身后,也是紧张万分、沉默似金。那时,他早已知道赵紫阳已经失去权力的信息,他陪同赵到天安门,不是表示对赵的支持,而是执行邓小平让他监视赵的指令。这个角色并不那么好扮演的,可温家宝颇能胜任,故而“六四”屠杀之后,赵系人马纷纷遭到整肃,唯有温家宝反倒因祸得福,步步高升。

        十七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十七年之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赵紫阳从昔日服务的主人,变成了囚禁的对象;温家宝从大内总管,熬成了当朝宰相。温家宝的名字在媒体上亮相的频率仅次于胡锦涛,而赵紫阳则成为一个高度敏感的词语。对于这个问题,温家宝的回答是:“我的文章跟你提到的那本书没有任何关系,我也没有看过那本书。”这个回答四平八稳,是典型的温家宝风格。他甚至不敢重复“赵紫阳”这个名字。虽然作为赵紫阳的下属,作为昔日的“大内总管”,温家宝为赵紫阳服务过两年时间。在赵紫阳被罢黜和幽禁的十六年里,他与赵之间没有过任何接触。在赵紫阳逝世之后,他也没有出席葬礼,甚至连花圈也没有送一个。

        讨论温家宝的无情与多情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中共泯灭人性的专制体制造成的恶果。温家宝是共产党的乖孩子,否则怎能在政坛的纷争与倾轧中脱颖而出呢?这个所谓的“乖孩子”,必然将党的“组织纪律”看得高于人性与良知。在满清和民国时代,下野的高官与昔日的下属之间,仍可自由交往,还保持着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而中共以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为纲,不仅让普通民众“道路以目”,即便是贵为总理的外温家宝,为了保住权位,亦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真情流露。可见,在中共治下,人的异化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法国记者所提及的那本书,是由香港开放杂志社出版的《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中国大陆有许多“犯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类的书籍,不能在大陆公开出版,往往在新闻出版自由香港问世,再通过盗版等方式“回流”内地。这大概是“一国两制”之下香港的出版自由对内地读书人的最大的好处吧。“自由行”开通之后,许多内地居民冒着被海关查扣的危险,到香港旅行的时候也要购买大量的书刊以解灵魂之渴。

        普通民众爱看香港的出版物,中南海更有其信息渠道。《开放》杂誌的总编辑金钟先生就曾经告诉我,中南海订阅了数十份《开放》杂志,是订数最大的单位。因此,我相信温家宝一定看过《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虽然他在公开场合矢口否认。说谎对温家宝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赵紫阳的这本谈话录,全面地展示了其晚年思想的发展轨迹,其中也有对中共几代领导人的极为坦率的臧否。赵紫阳目光如炬,且心胸宽导阔,在论及温家宝时,并没有埋怨温的无情,而是持平地说:“温是好人,是比较开明的中年干部,是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成长起来的。但该人谨小慎微,要在尊重党的一把手的这一传统下工作,看来,在改革上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寥寥数语,可谓画皮画骨。不知温家宝本人读到这句话,该作何感想。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