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榴杂谈

[内参]十年一带一路总结分析-将何去何从或转型不再对外大撒钱!

榴榴杂谈 2023-10-22 07:24 出处:网络 作者:潘驴何小闲编辑:@榴榴
十年一带一路总结分析,何去何从?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星期三(10月18日)将在北京开幕,这是中国今年底前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据官方发布的消息,共有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确认与会,参会嘉宾注册人数超过4000人。
这个规模比2019年第二届高峰论坛时略微逊色。四年前,超过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多名代表参会。包括中国在内的3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等40位领导人当时还参加了一场圆桌峰会,发表关于“一带一路"的联合公报。
官方至今未公布出席今年高峰论坛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国际组织负责人名单。从过去两天陆续抵达北京的外宾来看,深陷俄乌战事泥潭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是“咖位"最高的外宾。
作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台。这项提出已有10年的倡议,也是现任中国领导人执政以来最具标志性的一项对外政策。
外界对这项倡议的评价好坏参半。这些年来,“一带一路”填补了全球基础设施的空缺,许多发展中国家兴建铁路、桥梁、港口、工业园区,都有赖于这项倡议。

据美国波士顿大学在本月发布的报告,中国在2013年至2021年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至少3310亿美元融资,仅非洲国家就收到910亿美元。报告认为,相较于世界银行等传统发展融资机构,中国的海外发展融资更侧重于工业和基础设施贷款,因此与经济增长、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和能源可触达性的关系更密切。
不过,围绕“一带一路"的争议也从未消停,最受到诟病的是它让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困境。波士顿大学的报告也指出,“一带一路”项目这些年还给气候变化、当地生物多样性等构成风险。
此外,一些“一带一路"投资也引发“白象工程”、腐败等问题,甚至是因为对文化风俗缺乏了解,变成好心办坏事。
一名非洲国家的驻华大使上周在一场关于中国对非洲国家主权融资的讨论中,提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真实案例。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他的国家在当地耗费不少资金在偏远地区打钻井,还特别为工程举行落成仪式,邀请有头有脸的官员揭幕。可钻井落成两三年后,几乎没人到那里取水。仔细询问,当地民众才道出缘由,这口钻井不偏不倚选在了当地人的祖坟上。

在西方的描述中,“一带一路"也是北京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推动其战略、政治、外交和经济影响力的手段,甚至被形容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对“一带一路”的各种批评并不全然公允,好些质疑的背后不乏政治色彩。平心而论,任何一项如此大规模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即便初衷再正当,执行起来也总会遇到问题。许多“一带一路"项目落地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并非法治社会,也存在官员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叠加文化上的冲突,项目难免遇到挫折。
不过,“一带一路"的好些项目的设计太过粗放,没有经过慎密的规划和论证,在执行上又缺乏标准,也造成了很多本可避免的问题。此外,虽然中国强调“一带一路"是共同发展机遇,但北京通过“一带一路"投射国际影响力,通过这个载体与第三世界国家拓展双边关系,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外建立多一个选项,这也是事实。种种迹象显示,三年疫情期间,中国在“一带一路”下的贷款和建设都在减少,有学者形容,“一带一路”打了很长时间的盹。外界如今高度关注,中国会在这项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如何谋划它的未来?

与10年前相比,“一带一路”面对的环境不同往昔。中国国内经济疲软、青年失业率高企、房地产行业频繁暴雷,粗放型的大手笔投资已不可持续,国内民众也不乐见国家做“花钱买影响力”的事。国际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世界处于全球化高潮,建设基础设施、促进互联互动的概念仍很受欢迎;如今逆全球化和脱钩断链的思潮盛行,热点地区战火不断,中美关系的恶化也让世界处于分裂风险,这些都不利于强调融合的“一带一路”推进。
在动荡局势下,中国需要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世界也更需要合作。从这次高峰论坛仍然吸引到不少国际与会者来看,“一带一路”还是受到重视。那么,中国如何从过去10年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重新调整定位,以切实的行动塑造规范、法治、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将决定打完盹的“一带一路”能否重新恢复活力。

十年一带一路何去何从-转型不再对外大撒钱!
中国强调将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统筹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表明这项历时10年的倡议可能转型,中国未来不再对境外基建项目大撒钱,避免再被西方指责制造债务陷阱。
(10月18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中国将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援助项目。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两家政策性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并将新增800亿元资金,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北京过去惯用直接投资的方式,援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大型基建项目,被西方认为是在开展大国外交并制造债务陷阱。
最新宣布表明中国未来可能将效仿日本目前在东南亚等地的做法,通过一带一路在第三世界转向开展更多小而美的民生项目,同时改以融资方式提供项目资金,确保借贷方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支配款,同时也会预先审核项目的执行成效和获利,以进一步管控降低金融风险。
更多强调以市场机制和原则推动一带一路,表明这项倡议未来可能出现调整,将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国际商业活动,政府则更多扮演提供便利的角色,“不要让外界继续以为这个丝绸之路就是中国在对外撒钱”。
强调通过一带一路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意味着北京未来在项目选择上将更谨慎,并更有针对性地把资源投向更可持续的项目,以降低政治风险,让中国不被外界指责在沿线国家制造债务陷阱。
中国内部目前面临经济挑战之际,北京也希望避免因对境外一带一路大型项目过度投入资源,而受国内舆论质疑。
尽管中国对外投资步伐放缓,但新宣布的融资窗口和丝路基金新增金额仍相当巨大,意味着一带一路继续是中国外交政策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星期三中国政府宣布一带一路将推动科技创新,未来五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增加约一倍达100家,同时也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到中国短期工作。
大型基建投入规模缩小的同时,一带一路下一阶段发展将更强调建设数字丝绸之路。这不仅与中国制定的发展优先事项相符合,也有助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争取领先地位,吸纳更多新兴技术科技人才。加大设立联合实验室,旨在降低中国被西方科技断链的风险。通过此举能与发展中国家加强技术沟通,并更好输出中国的高科技、新能源产品。




0

精彩评论